[1] 谢平, 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金融研究, 2012(12): 11-22.
[2] 李博, 董亮.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 中国金融, 2013(05): 19-21.
[3] Kane E. The Gathering Crises In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M]. Cambridge: MIT Press, 1985: 1.
[4] 谢平, 邹传伟, 刘海二.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 国际金融研究, 2014(8): 3-9.
[5] 黄健青, 陈欢, 刘家毓. 互联网金融分类及创新发展模式[J]. 金融电子化, 2015(2): 47-49.
[6] 王曙光, 张春霞.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J]. 长白学刊, 2014(1): 80-87.
[7] 谭磊. 基于行业分类视角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及监管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4(11): 15.
[8] 张旭娟, 陈恬静. 分类监管——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监管的新路径: 第八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C]. 太原: 山西省法学会, 2015: 611-629.
[9] 彭惠, 唐雯, 吴洪. 融资型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与启示[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 01-08.
[10] 黄芮.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防范[D]. 沈阳: 辽宁大学, 2015.
[11] 李欣, 冯娟, 李敏. 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J]. 市场周刊, 2015(7): 57-58.
[12]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aselⅢ: A global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more resilient banks and banks systems[J].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10(12): 1-69.
[13] 庄文, 高磊. 基于风险识别视角的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J]. 现代科学管理, 2016(1): 67-69.
[14] 虞增鑫. 功能性金融监管制度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09.
[15] 李沛霖. 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6): 41-43.
[16] 廖凡. 金融市场: 机构监管·功能监管[J]. 金融市场研究, 2012(1): 96-103.
[17] Merton R, Bodie Z.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 Financial Management, 1995(24): 23-41.
[18] 肖清扬. 功能性监管: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新选择[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7(2): 16-18.
[19] Judge K. Fragmentation nodes: a study in financial innovation, complexity, and systemic risk[J]. Stanford Law Review, 2012(64): 651-663.
[20] 道格拉斯. 西方世界的兴起[M]. 厉以平, 蔡磊,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9: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