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尚宽. 物权法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122.
[2]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四册)[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2009: 113.
[3] 卡尔·拉伦茨. 德国民法通论(上册)[M]. 王晓晔, 邵东建, 程建英, 等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3: 312
[4] 我妻荣. 新订物权法(民法讲义Ⅱ), 有泉亨补订. 东京: 岩波书店, 1983: 226.
[5] 郑玉波, 黄宗乐. 民法物权(修订第十八版)[M]. 台北: 三民书局, 2012: 135.
[6] 梁慧星. 中国物权法研究(上)[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8: 497.
[7] 梁慧星, 陈华彬. 物权法(第四版)[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7: 211.
[8] 彭诚信, 李建华. 善意取得合同效力的立法解析与逻辑证成[J]. 中国法学, 2009(4): 85.
[9] 姚瑞光. 民法物权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 69.
[10] Prütting H. Sachenrecht(33 neu bearbeitete Auflage)[M]. München: Verlag C. H. Beck, 2008: 180.
[11] Quack.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4. Auflage)[M]. München: Verlag CHBeck, 2004: §932 Gutglubiger Erwerb vom Nichtberechtigten, Rn. 59.
[12] Flume, Werner. Allgemei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II das rechtsgeschft(4. Auflage)[M].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1992: 142.
[13] 刘家安. 物权法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学出版社, 2015: 72.
[14] 崔建远. 新合同法若干制度及规则的解释与适用[J]. 法律科学, 2001(3): 120-124.
[15] 崔建远. 准物权研究(第二版)[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2: 181-182.
[16] 马特. 物权法前沿理论与实务研究[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 104.
[17] 朱庆育. 民法总论(第二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292.
[18] 鲍尔, 斯蒂尔纳. 德国物权法(下)[M]. 申卫星, 王洪亮,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396.
[19] Wieling. Sachenrecht(5. Auflage)[M].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7: 132
[20] 吴国喆. 善意取得制度的缺陷及其补正——无权处分人与善意受让人间的法律关系之协调[J]. 法学研究, 2005(4): 5.
[21] 田士永. 物权行为理论研究——以中国法和德国法中所有权变动的比较为中心[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261.
[22] Hübner H. Allgemei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es(2. neubearbeitete)[M]. Berlin: Verlag Walter de Gruyter·Berlin·New York, 1996: Rn. 385.
[23] 尹田. 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34.
[24] 梅迪库斯. 德国债法总论[M]. 杜景林, 卢谌,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4:185.
[25]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三册[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3.
[26] 王洪亮. 债法总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