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amovar L A, 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Gudykunst W B. Bridging differences: effective intergroup communicative [M]. London: Sage, 2004.
[3] 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4] Chen Guoming. Relationships of the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J].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89(37)118133.
[5] 文秋芳. 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6] 赵爱国, 姜雅明. 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7]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8] 杨盈, 庄恩平. 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 外语界, 2007(4): 1321.
[9] 王艳萍, 余卫华.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比研究[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3): 103106.
[10] 许力生. 跨文化能力构建再认识[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41(3): 132139.
[11] 张卫东, 杨莉. 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 外语界, 2012(2): 816.
[12] 许力生. 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7): 1721.
[13] 高一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越”与“超越”[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 2731.
[14] 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15] 高永晨.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11): 2628.
[16] 胡艳.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J]. 外语界, 2011(3): 6873.
[17] 吴卫平, 樊葳葳, 彭仁忠.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 45(4): 581592.
[18] 钟华, 白谦慧, 樊葳葳.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构建的先导研究[J]. 外语界, 2013(3): 476.
[19] 骆惠珍, 万维强.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0(1): 2428.
[20] 谷亚华, 张贵祥. 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困境、成因及其教育对策[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4, 2(6): 1621.
[21] 胡文仲, 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