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晓东.数据到底属于谁:从网络爬虫看平台数据权属与数据保护[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9,22(5):69-83.
[2] 杨志琼.数据时代网络爬虫的刑法规制[J].比较法研究,2020(4):185-200.
[3] CHO J. Crawling the web: Discovery and maintenance of large-scale web data[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2001.
[4] 于娟,刘强.主题网络爬虫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5(2):231-237.
[5] 朱晶.TCP协议简述与三次握手原理解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1079-1080.
[6] 姜瀛.论刑法介入网络数据爬取行为的类型与限度[J].浙江社会科学,2021(10):37-45+156.
[7] 童云峰.大数据时代网络爬虫行为刑法规制限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8-97.
[8] 孙立伟,何国辉,吴礼发.网络爬虫技术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5):4112-4115.
[9] 徐恪,徐明伟,吴建平.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研究综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4(3):337-346.
[10] 李学龙,龚海刚.大数据系统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1):1-44.
[11] MARTIJN K. A standard for robot exclusion[EB/OL]. (1994-06-30)[2022-3-31].http://www.robotstxt.org/orig.html.
[12] 陈利婷.大数据时代的反爬虫技术[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6(6):60-61.
[13] 刘石磊.对反爬虫网站的应对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5):19-20+23.
[14] 曹阳.我国对违反“爬虫协议”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9(3):159-167.
[15] 苏青.网络爬虫的演变及其合法性限定[J].比较法研究,2021(3):89-104.
[16] 宋行健.滥用网络爬虫技术收集个人信息的刑法规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39-148.
[17] 王爱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951-1089.
[18] 马建光,姜巍.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3(2):10-17.
[19] 李爱君.数据权利属性与法律特征[J].东方法学,2018(3):64-74.
[20] 谢焱.“以营利为目的”在网络著作权案件中的刑法适用[J].东方法学,2017(4):93-100.
[21] 陈兴良,刘树德,王芳凯.注释刑法全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1309.
[22] 凌萍萍,焦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刑法法益重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66-71.
[23] 王利明,丁晓东.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亮点、特色与适用[J].法学家,2021(6):1-16+191.
[24] 刘艳红.网络爬虫行为的刑事规制研究: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2019(11):16-29.
[25] 杨华权,曲三强.论爬虫协议的法律性质[J].法律适用,2013(4):30-34.
[26] 孙禹.论网络爬虫的刑事合规[J].法学杂志,2022(1):162-172.
[27] 于志刚,李源粒.大数据时代数据犯罪的制裁思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4(10):100-120+207.
[28] 谭健.开放数据及其应用现状[J].图书与情报,2011(4):42-47.
[29] 石经海,苏桑妮.爬取公开数据行为的刑法规制误区与匡正:从全国首例“爬虫”入刑案切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54-164+172.
[30] 张勇.数据安全法益的参照系与刑法保护模式[J].河南社会科学,2021(5):42-52.
[31] 李慧敏,孙佳亮.论爬虫抓取数据行为的法律边界[J].电子知识产权,2018(12):58-67.
[32] 张勇.数据安全分类分级的刑法保护[J].法治研究,2021(3):17-27.
[33] 杨志琼.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口袋化”的实证分析及其处理路径[J].法学评论,2018(6):163-174.
[34] 刘宪权,石雄.网络数据犯罪刑法规制体系的构建[J].法治研究,2021(6):4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