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南中.混合学习空间:内涵、效用表征与形成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1-27.
[2]金慧,胡盈滢,宋蕾.技术促进教育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7(2):3-8.
[3]齐军,李如密.教学空间布置艺术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4):37-40.
[4]王麒,许亚锋,李锦昌.学习空间的参与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1):48-56+80.
[5]段兆兵.论教学空间及其创设[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6-29.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ASH K. Educators evaluate ′flipped classrooms′ benefits and drawbacks seen in replacing lectures with on-demand video[J].Education Week,2012(10):6-8.
[8]姚巧红,武亚男,李爽,等.基于关键词聚类的翻转课堂研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7):106-112.
[9]赵蒙成,王会亭.具身认知:理论缘起、逻辑假设与未来路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2):28-33+45.
[10]邱婧玲.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2):115-119.
[11]吴同帅.基于联通主义的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
[12]许涛.试析联通主义慕课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 2016(10):71-78.
[13]杨雪,陈为东,马捷.基于认知失调的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8):50-55.
[14]阳海英,张力为,惠悲荷,等.认知失调与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损耗:自我肯定的预防作用[J].体育科学,2015(5):29-37+54.
[15]丁兴富,李新宇.远程教学交互作用理论的发展演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3):8-12+71.
[16]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5):24-29+78.
[17]乔亚奇.学校课堂教学空间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6..
[18]闫玉莲,谢小军.新型“教学空间”在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149-151.
[19]王星,李怀龙,徐影.“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35-40+78.
[20]王荣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拓展与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63-67.
[21]刘智,方常丽,刘三女牙,等.物理学习空间中学习者情绪感知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9(2): 33-44.
[22]张洁,彭雷.网络技术时代的高校主动学习空间设计趋势[J].装饰,2019(1): 102-105.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08)[2018-05-29].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4]姚巧红,修誉晏,李玉斌,等.整合网络学习空间和学习支架的翻转课堂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8(11): 2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