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2] 梅琼林, 袁光锋. 麦克卢汉: 关于速度文化的媒介想象力及其局限[J]. 甘肃社会科学, 2008(4): 68-71.
[3] 盖伊·塔奇曼. 做新闻[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8.
[4] 约翰·厄里. 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C]//布莱恩·特纳. 社会理论指南.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5] Fludernick M . Towards a “natural” narratology[M]. London: Routledge, 1996.
[6] Marshall C. Network reprot. [DB/OL]. (2015-11-13)[2016-01-10]. https: //bitly.com/.
[7] 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87.
[8] 齐格蒙特·鲍曼. 流动的现代性[M]. 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2.
[9] Jaspers K. Philosophy of existence (Vol. 1010)[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1.
[10] G.W.F. 黑格尔. 自然哲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11] 戴维·申克. 信息烟尘: 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
[12] 尼尔·波兹曼. 技术垄断: 文化向技术投降[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3] Lash S. Critique of information[M]. London: Sage, 2002.
[14] 梅琼林, 袁光锋. 用时间消灭空间: 电子媒介时代的速度文化[J]. 现代传播, 2007(3): 17-21.
[15] 罗杰·菲德勒 . 媒介形态变化: 认识新媒介[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0.
[16] 保罗·维里奥. 消失的美学[M]. 台北: 智扬文化, 2001.
[17] 保罗·维里奥. 解放的速度[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18] 斯蒂芬·赫斯. 美国总统的竞选[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88.
[19] Geertz C.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M]. New York: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1994: 213-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