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EB/OL].(2020-06-11)[2021-05-20].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6-19/doc-iirczymk7921071.shtml.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1-08-27)[2021-08-27].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P020210915523670981527.pdf.
[3] 孙玮.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J].学术月刊,2015(12):5-9.
[4] 杨燕绥,张强.我国养老服务新阶段的亮点、痛点及发展要素[J].行政管理改革,2022(3):29-35.
[5] 冯玉莹.“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2): 66-75.
[6] 于兆河,苑艺.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模式探究[J].农业经济,2021(12):76-77.
[7] 匡亚林.老年群体数字融入障碍:影响要素、用户画像及政策回应[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1):46-53.
[8] 刘向阳.“银发群体”的“数字化生存”:老年群体新媒体接触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7):76-78.
[9] 伍麟,张莉琴.数字技术纾解老年人精神孤独的层级与功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1):182-188.
[10] 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93.
[11] 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J].青年研究,1988(11):22-26.
[12] 周裕琼.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2): 117-123.
[13] 王波伟,袁向玲“向孩子学习”:社交媒体使用中青少年对中年亲代的技术反哺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1):132-140.
[14]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6-15.
[15] 赵红艳.智慧老龄化时代城市退休老人微信使用意愿与满意度[J].学术交流,2022(1):153-163.
[16] 贺建平,黄肖肖.城市老年人的微信使用与主观幸福感:以社会资本为中介[J].新闻界,2020(8):57-66.
[17] 陈丁漫.微信群与养老群体社会关系的重构:以成都市S区为个案的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3):84-90.
[18] 李云峰.中国家庭伦理共同体的时代变迁、现状审视及逻辑建构[J].伦理学研究,2022(1):127-134.
[19] 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8.
[20] 谢晓洁,谭政.三维空间建构视域下易地扶贫搬迁城镇集中安置群体再社会化实证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21(6):149-154.
[21] 周飞舟.慈孝一体:论差序格局的“核心层”[J].学海,2019(2):11-20.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3] 王炎龙,王石磊.“驯化”微信群:年长世代构建线上家庭社区的在地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5):85-89.
[24] 方楠.差序格局中的自我呈现: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分享行为动因解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5): 92-100.
[2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3+84.
[26] 尤吾兵.我国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的图景勾勒及支持系统构建:基于“年轻人-老年人”综合调查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91-93.
[27] 吴飞,李佳敏.虚拟现实:共情传播的技术实现路径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7):178-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