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J].中国编辑,2020(4):34-40+53.
|
[2] |
曾国华.重复性、创造力与数字时代的情感结构:对短视频展演的“神经影像学”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5):41-59+126-127.
|
[3] |
燕道成,李菲.场景·符号·权力:电商直播的视觉景观与价值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6):124-129.
|
[4] |
曾一果,时静.从“情感按摩”到“情感结构”:现代性焦虑下的田园想象——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22-130+170-171.
|
[5] |
罗昕,李怡然.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形态变迁与商业模式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0):115-119.
|
[6] |
王建磊.如何满足受众:日常化网络直播的技术与内容考察[J].国际新闻界,2018,40(12):19-31.
|
[7] |
孙信茹,甘庆超.“熟悉的陌生人”:网络直播中刷礼物与私密关系研究[J].新闻记者,2020(5):25-35.
|
[8] |
GIBSON J J.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 Boston: Houghton, 1986.
|
[9] |
罗玲玲, 王磊. 可供性概念辨析[J]. 哲学分析, 2017, 8(4):117-132.
|
[10] |
王宁.美感穿插实践与日常生活的美感化:音乐消费工具、可供性与音乐消费革命[J].山东社会科学,2018(10):25-36.
|
[11] |
潘忠党, 刘于思. 以何为“新”? “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教授访谈录[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7(1):5-19.
|
[12] |
陈昌凤, 仇筠茜. 技术可供性视角下优质IP的媒介逻辑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4):163-168.
|
[13] |
钟智锦,王童辰.大数据文本挖掘技术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应用[J].当代传播,2018(5):12-18.
|
[14] |
刘展.TF-IDF算法在文章推荐系统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7):17-20.
|
[15] |
孙玮.我拍故我在 我们打卡故城市在——短视频:赛博城市的大众影像实践[J].国际新闻界,2020,42(6):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