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arvey L, Knight P. 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M]. [s.l.]: Open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5: 159-164.
[2] Mel Fugate, Blake E Ashforth. Employability: the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4(65): 14-38.
[3] 柯羽, 刘晓凤.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1): 117-119.
[4] 楼锡锦, 周树红, 吴丽玉.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13): 49-52.
[5] 赵志川, 陈香兰.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 60-63.
[6] 高山, 王静梅.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8(5): 19-22.
[7] 向卓元, 丁可.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综合测评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09(24): 82-84.
[8] 李璞, 杨德祥.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2(2): 122-125.
[9] 周少伟, 李丹妮. 基于AHP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以福建省高校的市政调查为例[J]. 现代商业, 2011(15): 278.
[10] 侯海东, 张玉明.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5(14): 58-59.
[11] 李冬红, 毛静, 朱凌云.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判[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2): 61-62.
[12] 万清祥, 张延平, 杨永才. 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4(2): 61-64.
[13] 周敏, 王进东, 蒋国璋. 用层次分析法评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7(2): 140-142, 346.
[14] 张英杰, 杜方, 杨波. 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消费导刊, 2009(11): 235.
[15] 杨春华, 杨玲.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9(5): 39-45.
[16] 王霄, 刘宇雷, 沈雪萍.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10(11): 33-35.
[17] 吴竞, 程宝强, 吉喆.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建设思考[J]. 发展, 2010(6): 139.
[18] 郑蕾, 杜纲, 仲红. 基于语言信息处理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J]. 山东社会科学, 2010(6): 173-176.
[19] 李正卫, 傅剑, 裘颖.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1): 30-35.
[20] 梁九妹, 张建国, 徐粤宇.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3): 125-126.
[21] 洪莹, 吴健豪. 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证研究及思考[J]. 人口与经济, 2011(2): 3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