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华
2011, 13 (3): 1-5.
摘要 ( 2894 ) PDF (0 KB)( 6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为更好地认识媒介融合的现象,把握媒介融合的规律,从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媒介发展的现实两个维度考察我国媒介融合现象,可以看到,媒介生态环境及媒介形态环境革命性、指向性变化是促进媒介融合的内在动因,媒介产业的发展是媒介趋向融合的外部力量。现实语境中,探析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有利于了解新闻传播方式、媒介内容生产方式的变化过程,推进媒介进一步融合,促进传媒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能给当前媒体从业人员提供重要的启示,为我国新闻业界和学界变革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孙炜1,2,樊玲玲1,侯文君1,2
2011, 13 (3): 6-11.
摘要 ( 1917 ) PDF (0 KB)( 430 )
为了寻找三维用户界面设计策略,在归纳2维(2D)与25维(25D)用户界面包含的内容与设计策略的基础上,从3维(3D)用户界面的交互任务、信息呈现和用户搜索行为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整合了用户需求、空间行为、空间任务,创新性地构建了面向真3D空间的“需求-任务-层次模型”,为3D用户界面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从细节层面对3D用户界面具体设计原则进行分析,提出了“信息呈现设计矩阵”,对3D用户界面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余冬梅
2011, 13 (3): 12-18.
摘要 ( 2094 ) PDF (0 KB)( 519 )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网络技术为支撑,灵活运用过程写作法的教学理论和原则,试图探索网络环境下过程写作教学是否优于传统英语写作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对比实验,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中测和后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过程写作教学模式优于传统写作教学。
郭强,孙秀成
2011, 13 (3): 19-24.
摘要 ( 1800 ) PDF (0 KB)( 432 )
通过对南京三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部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抽样调查,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生文化素质呈现的特点和主要问题,并结合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支撑平台给出了建设性对策。
殷燕,吴洪,张涛
2011, 13 (3): 25-30.
摘要 ( 2250 ) PDF (0 KB)( 421 )
为研究消费者对第三方支付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过程,明晰关键影响构念,借鉴技术结构采纳模型的分析方法和相关理论,构建了基于第三方支付的技术采纳模型(TAM),并对模型展开了阐述。同时提出了消费者对第三方支付的实际使用是受其使用意愿的影响,而使用意愿则是由消费者对第三方支付的有用认知、易用认知、第三方支付的经济性等构念以及消费者的使用经验共同影响的,并对“有用认知”的影响构念、变量进行了逐一分析。
胡文渝,金永生,李静
2011, 13 (3): 31-37.
摘要 ( 2889 ) PDF (0 KB)( 415 )
结合消费者感知价值理论,对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信息搜索阶段的感知价值如何对购物意愿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以具体的电子商务网站为例开展问卷调查并收集资料,建立了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运用SPSS软件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模型和假设。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在信息搜索阶段的感性感知价值对购物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这说明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消费者在信息搜索时的体验提升消费者的购物意愿。
苑春荟, 韩磊
2011, 13 (3): 38-42.
摘要 ( 1975 ) PDF (0 KB)( 457 )
针对我国电信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比较国内外电信业改革路径选择的基础上,分析了电信业引入竞争、私有化和独立监管等改革手段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改革次序对电信发展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归纳并给出了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
许琼来1,傅四保2,刘薇3
2011, 13 (3): 43-48.
摘要 ( 1833 ) PDF (0 KB)( 569 )
针对网络环境中信任缺失问题,阐述了网络信任的概念和重要性;重点分析了网络信任中主体意愿、关系人特征及环境因素三方面影响因素,进而描述比较了研究网络信任的理论模型、实体模型和实证模型;最后提出了网络信任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熊志海, 王耀玥
2011, 13 (3): 49-54.
摘要 ( 2049 ) PDF (0 KB)( 332 )
对于手机短信作为证据以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实务界与司法界一直存在分歧,如何确保手机短信作为证据的可采性是讨论的焦点。手机短信证据保全是保证手机短信证据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手机短信证据保全主体、保全对象的理论研究,以及倚靠重庆邮电大学证据保全中心为实验平台所得手机短信证据的保全程序与方法,确保手机短信证据的适格,以期改变目前对于手机短信证据易收集难使用的尴尬局面,发挥其证据效力。
廖小伟1,王鹏飞2,慕淑茹3,肖运超4
2011, 13 (3): 55-62.
摘要 ( 2062 ) PDF (0 KB)( 430 )
通过采用索洛增长模型和投入产出表两种分析方法,对我国1979—2009年数据和1997、2002、2007年三个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TFP)对我国电信业产出的贡献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走势,目前超过40%;当前,电信业自身投入要素结构持续优化、软化,处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超越资本贡献的窗口期。同时,电信业作为信息要素的基本载体或国民经济的广义技术进步软要素之一,可以替代1/5的资本或劳动硬要素投入,约占了涵盖各行各业及各种技术进步要素在内的广义技术进步要素贡献的1/4。此外印证了电信业存在从中间使用型生产服务业向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逐渐演进的迹象、投资乘数较大等观点。
陈秋英1,陈青兰2
2011, 13 (3): 63-71.
摘要 ( 2104 ) PDF (0 KB)( 461 )
现有对感知价值维度的研究方法存在受研究者主观成分影响较大等局限性,不利于企业根据消费者感知价值来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故采用有别于传统的假设-验证的方法建构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论,对36名在校大学生的非结构性/半结构性访谈,研究消费者感知价值的实际维度。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移动服务消费的感知维度可分为亲和价值、信任价值、价格价值、质量价值、便利价值、社会价值和认知价值七个维度。根据上述结果对移动服务消费者的感知价值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定性研究的结果。这一源自消费者自身信息的信息提取流程而得出的结论可以为企业确定战略定位、设计营销方案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有利于企业实践精准营销。
刘家乐,金永生
2011, 13 (3): 72-75.
摘要 ( 2294 ) PDF (0 KB)( 612 )
为了深入了解电信运营商信誉对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作用机制,运用重复博弈对电信运营商信誉作为消费者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使用意愿形成的心理阶段对原因进行解释,进而提出电信运营商提升运营移动支付业务信誉的策略。
芶茹辛
2011, 13 (3): 76-80.
摘要 ( 2032 ) PDF (0 KB)( 458 )
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迫切需要建设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的动态业务流程管理(BPM)平台对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对于动态BPM的三种实现策略——技术优先、业务优先、业务与技术并举,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企业文化、基础设施、战略规划等情况合理选择。电信企业具有信息化程度较高、业务繁多、流程复杂、流程变动频繁等特点,业务与技术并举的实施策略是一种较为合理的选择。最后,以某电信企业的BPM管理系统实施为例,描述了如何从业务角度划分重要程度,分阶段实施业务流程优化及建模,逐步完善平台建设的过程。
陈文基1,忻展红1,申志伟1,2
2011, 13 (3): 81-88.
摘要 ( 2429 ) PDF (0 KB)( 401 )
技术和环境的快速变化加快了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研究,然而大量商业模式研究成果对其基本概念仍未达成共识。针对商业模式这一抽象复杂概念,运用经典扎根理论这一质化研究方法对大量商业模式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对商业模式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商业模式的变革与创新类型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了具有价值主张核心逻辑的商业模式定义,并构建了商业模式体系,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商业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徐美勇
2011, 13 (3): 93-97.
摘要 ( 1503 ) PDF (0 KB)( 361 )
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不仅要完成硬件目标,更要完成一系列软件目标。开展公民教育、塑造现代公民意识、完善现代公民组织和建设现代公民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在未来北京世界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政府应着力提高公民参与机会、强化合作,把改善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中心环节,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制定和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使每个公民都是城市建设的一份子,激励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全面参与城市建设,使每个人都能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党传升1,吕廷杰2
2011, 13 (3): 98-102.
摘要 ( 1811 ) PDF (0 KB)( 487 )
建国初期,国家通过大规模院系调整成立的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特色型大学不再归属原行业部门管理,其发展面临新的问题。首先阐述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了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优势及面临的困境;然后提出了培育和提升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可供同类高校参考。
傅四保1, 许琼来2, 李保升3
2011, 13 (3): 103-106.
摘要 ( 2148 ) PDF (0 KB)( 403 )
为了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长期变动性进行研究,将某专业299名学生按第一学期成绩排名分为1个5等分组,再将他们按大学毕业成绩排名分为第2个5等分组,观察2个5等分组间人员的流动情况并据此构建大学期间学生在2个5等分组间的成绩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每个等分组的成绩转移情况;计算了平均5等分组间的流动率、停留在同一5等分组的比率;与“数学意义上的完美转移矩阵”指标进行比较的结论是该专业学生大学期间成绩变动性不大。
熊莺
2011, 13 (3): 107-111.
摘要 ( 2442 ) PDF (0 KB)( 368 )
为了加深学习者对日语终助词和汉语语气助词的理解和掌握,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指明两者共性存在于“使用场合——对话与独语”“句中位置”“地域性”和“重叠使用”四方面;差异存在于,日语终助词具有“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的特点,且交际功能发达。与日语相比较,汉语中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比较丰富,使用复杂。针对以上学习难点,提出参考性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