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2016-04-18].http:
//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2015.
[2] 尼尔森公司.尼尔森社会化媒体研究[EB/OL].(2015-11-27)[2016-04-20]. http:
//www.nielsen.com/cn/zh/solutions.html.
[3] 谢伟凯, 申瑞民. 一种基于虚拟世界和社交网络的远程教育校园生活平台模型[J]. 中国远程教育, 2009(12): 66-69,
74.
[4] Saleh Al-Shehri. 口袋中的语境: 应用移动电话和社交网络进行情境化的语言学习[J]. 马东明, 贺万霞, 何伏刚, 译.
中国远程教育, 2012(7): 34-40.
[5] 魏占兴.基于SNS的新闻传播学学习共同体建构探析——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三颗豆SNS学习交互系统为例[J].中国
电化教育, 2013(5): 19-22.
[6] 王帆. 微时代弱耦合式协作学习原理与个案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14(9): 91-97.
[7] 郎非, 李雪.微博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4(1): 63-67.
[8] 王萍. 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4(5): 88-95.
[9] 沈忱, 乔爱玲. SNS社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模式探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12(1): 69-73.
[10] 张艳超, 伍海燕. 移动微型学习: 新生代员工继续教育新模式——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
(11): 79-84.
[11] 朱晓菊. 教育类微群知识建构特征的社会网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14(6): 85-89.
[12] 刘爱军, 刘竹清, 褚昭昂. 移动学习的接受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4):
104-111.
[13] 李浩. 网络自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基于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实证研究[J].浙江学刊, 2014(5): 127-131.
[14] 曹宇.高等体育院校教师构建SNS协作学习平台的实验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2): 91-95, 113.
[15] 朱学伟, 朱昱, 徐小丽. 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 中国远程教育, 2014(4): 77-83.
[16] 刘正. 构建体育院校辅导员SNS网络平台的个案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10): 80-85.
[17] 胡钦太, 程伊黎, 胡晓玲. Web2.0环境下微博的教育传播效果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2(7): 11-14, 21.
[18] 袁磊, 张艳丽, 赵鹏. 社会性软件支撑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3 (10): 62-
65, 69.
[19] 郝兆杰.微博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1): 101-105, 109.
[20] 袁磊, 陈晓慧, 张艳丽. 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 2012(7):
128-132.
[21] 王蔚蔚.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微博使用与认知的调查分析[J]. 新疆社会科学, 2013(3): 139-143.
[22] 齐宁, 王雅静, 袁海萍. 大学生使用SNS网站的心理需求分析——以人人网为例[J]. 浙江社会科学, 2011(11): 151-
154, 160.
[23] 王萍.教育微博系统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8): 2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