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仇鹏飞.跨国硕士双学位项目与联合学位项目的模式、特征及实施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49-54.
[2] 孔令帅,赵芸. 美国高校跨国双学位项目评述及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44-48.
[3] 叶林.中日高校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的现状与挑战[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7-50.
[4] 张金萍,刘少雪.我国高校开展跨国间双学位项目的现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20-24.
[5] 李海生.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学位项目类型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47-53.
[6] 穆伟山,马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回顾与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3):88-91.
[7] 阮艳花.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大学共同体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6):172-173.
[8] 邹月辉,林金玉,孙法亮.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46-47.
[9] 王凯,吴三林.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三阶段培育路径研究:制度逻辑的分析视角[J].教育现代化,2020,7(49):27-30.
[10] 李海生.我国部分研究生院国际合作的趋势及问题分析:基于对57位研究生院院长的问卷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23-29.
[11] 刘文慧,WILLIAMS M.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8(5):58-62.
[12] MARINONI G,VAN’T LAND H, JENSEN T,et al.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High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IAU Global Survey Report[R]. Paris:IAU,2020:21-32.
[13] 牛群.互联网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26-28.
[14] 魏礼庆,常栩雨.疫情下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54-55.
[15] 邓舒.德国数字化教育战略与改革举措研究[J].大学,2021(45):29-31.
[16] 顾娟,彭正梅.用教育4.0推进工业4.0:德国教育2030战略考察[J].外国教育研究,2019,46(4):118-128.
[17] 夏芃芃,羊扬,孟霞,等.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路径探讨:以国际合作交流为视角[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8, 22(5):79-82.
[18] 陆建峰,刘亚洲,魏松杰,等.研究生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融合的模式探讨:基于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国际合作办学的案例分析[J].教育评论, 2017(4):156-160.
[19] 蒋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挑战与战略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2):28-37.
[20] 龚先洁.后疫情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办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1,39(6):79-83+93.
[21] 黄蔷.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的风险与应对[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6): 73-77.
[22] 耿长冉,刘云鹏,陈飞达,等.论基于国际合作项目的高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模式[J].智库时代,2018(48):107-108.
[23] 韩霞.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案例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7):74-79.
[24] 初旭新,宗刚.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18-22+26.
[25] 范春晓,孙娟娟,吴岳辛.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条件下的多方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22-126.
|